目前最新的版本是6.0.7,有两种格式:ISO和TAR,其实没有区别,只是压缩方式不同而已,均不足200M。显然,U盘安装后运行速度更快,而且方便读写。安装过程同样简单,下载后解压到U盘根目录。提一下文件系统的问题,Slax支持FAT,也就是默认的U盘文件系统,但一些Linux文件系统如XFS性能更好,在稳定性和磁盘碎片方面。我选择的是FAT,因为这样可以在Windows下读写。压缩包里有两个文件夹,在boot文件夹中找到bootinst.bat(若使用Linux,则为sh),运行后一路回车即可,只需几秒。然后从U盘启动计算机即可。
Slax的启动速度还是相当不错的,据官网说使用Sandisk的Cruze只需40秒。从U盘启动后首先是一个选择进入方式的窗口。选择第一个后继续,很快就出现了图形界面。6.0.7采用的桌面环境是KDE 3.5.9,但是明显比Kubuntu 8.04快很多。我的显卡/声卡/网卡都不需安装其他驱动即可使用,相当不错。和其他发行版一样,常用的软件已经安装好了,下面就是中文化的问题。Slax没有中文语言支持,需要自己解决,在此之前中文不能正常显示。需要解决的是语言包,中文字体和中文输入法。
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包管理的问题。Slax使用的软件包是lzm,通过模块化添加新组件,相当方便。问题是并没有不断更新的软件仓库,而依赖于Slackware。Slackware使用的是tgz,对于一般用户而言,只需使用简单的tgz2lzm命令转换后添加模块(module,一下简称mo)。在这之前需要安装Linux-Live,官方网站有说明,也很简单。官方网站有少量的模块,但如果想用比较新的,还是要靠自己转换。如果不加说明,模块请自己到Slackware检索后转换。
需要的语言包有kde-i18n和glibc-i18n,但还需中文字体。中文化的过程我参考的是一个博客,http://thanhsiang.org/。从桌面的System文件夹进入自己Windows所在的系统盘,在C:WINDOWSFonts下找一个中文ttf字体。然后在/root下建立.fonts文件夹,将字体复制到那里。在终端执行:
$ fc-cache -f -v ~/.fonts
$ xset fp rehash
那个博客上有使用SCIM的方法,但我比较喜欢fcitx。在http://thanhsiang.org/faqing/node/69下载一个fcitx的mo,添加即可。重启后可以正常显示中文和输入中文。如果要将界面设成中文,则在系统设置里修改就可以了。如果不喜欢fcitx的设置,可以参考Ubuntu中文wiki的美化。另外Slackware有文泉驿的字体,喜欢的朋友可以尝试。
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:安全。Slax采用root帐户登录,并且不需要密码(初始toor),也没让用户建立新帐户。这会大大降低Linux系统的安全性。在终端中输入adduser,按提示设置即可。最后再在系统设置里设置登录窗口。
总评:Slax安装方便,体积小,速度快,采用KDE桌面,对硬件的支持也不错。Slax上的Firefox(3.0.1)是我用过最快的。对于Linux初学者或者需要U盘启动的系统的用户,Slax是不错的选择。